食茱萸很好味!意思是這個很香。華語其實在每個地方性都有不同的用字遣詞,非常有趣。
假使每個地方用字說法都一樣,那是挺枯燥乏味的。而地方性特徵,就像某些植物會在這些地方出現,某些不一定適合,所謂標準的定義被侷限在哪?探討的話就很枯燥乏味了。
食茱萸
學名:Zanthoxylum ailanthoides
別名紅刺楤、紅刺蔥、大葉刺蔥、仁刺蔥、刺江某、越椒、毛越椒、鳥不踏等,中國植物誌則稱以椿葉花椒。
形態:
食茱萸為芸香科落葉喬木,具有特殊香味。食茱萸的嫩枝密布銳利的尖刺,老幹也長滿了瘤狀尖刺,連鳥兒也不敢在上面棲息,因此有「鳥不踏」之稱。葉片為羽狀複葉互生,長30-80厘米,小葉片為披針形,長6-12厘米,邊緣有鋸齒,小葉密布透明油腺,有芳香味,幼葉常呈紅色,故名紅刺楤。很多鳳蝶幼蟲也喜愛吃食茱萸的葉子,為誘蝶植物。食茱萸春季開花,圓錐花序,花小,黃白色。食茱萸是重要的蜜源植物,開花時常吸引許多蝴蝶、蜂類、甲蟲等昆蟲來前來吸食花蜜,形成「蝴蝶樹」的奇特景觀。果實於秋季成熟,為蓇葖果,球形,直徑0.5-0.6厘米。
歷史:
《禮記》中稱食茱萸為「藙」,訓詁書《廣雅》又稱為「樾椒」,《本草拾遺》稱它為「欓子」。四川先民稱它為「艾子」。左思《蜀都賦》曾描述過蜀中」其圃則有蒟蒻茱萸……眾獻而儲。」
食用:
食茱萸是能發出香辛氣味的重要調味品。食茱萸古來與花椒、薑並列為「三香」。以四川食物為例,歷史上有以下用法:或者將食茱萸果實煎熬成膏狀,作牛羊豬肉菜的配料,以除去腥膻味;或者用整粒食茱萸果實作羹臛的調味料;或者用作酒的味料。到明代中葉時,食茱萸已成為四川食物中廣泛使用的調味品。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:食茱萸「味辛而苦,土人八月采,搗濾取汁,入石灰攪成,名曰艾油,亦曰辣米油。味辛辣,入食物中用」。明末清初引進了辣椒,古典川菜中的食茱萸就讓位於辣椒了。
留言列表